(from 舊 Blog) Feeling:《MONSTER》及三個童話故事
一口氣整理了三個童話故事,都是很有深層意思的故事。
是蒲澤直樹先生的作品《MONSTER》中敘述的
(註:動畫名稱港譯《魔剎》)
雖說是童話故事,但看上去不像說給小朋友聽的吧……
讓我想起很多童謠、童話的背後,有時是摻雜或隱含著一些過去可怕的事情,也許是因為孩童的語彙能力及那種單純的腔調,所以聽起來都是天真無邪,但當中卻藏著可怕的故事。
這三個童話,就已經夠我想到失眠了…… ○口○
配合著漫畫在看,交纏著的結構及背後的意義,顯得更加深層。
(MONSTER 整個故事有歷史、遺傳、心理、哲學、社會學等等深奧內容,思考沒有深度或不喜帶著大腦看動漫的人不建議觀看。)
全個故事很轉折,我的感覺也受影響了,由開始時我很憎惡約翰這個人物(因為一直做殘忍的事情,不斷殺害無辜的人,不為甚麼目的地殺人,很恐怖 (~~ 一個變態連環殺人狂的特徵他都有齊了……),但到後來我反而為他感到悲傷,真是充滿悲哀的一個人物。
「只有死亡,才能讓所有人公平。」
這是一個客觀事實。
用這種心情面對死亡,是有甚麼重要的東西被搶去剝奪了吧……
在他的回憶中,都是傷痛的事情,彷彿只有麗娜存在的世界,才能容納他的傷痛。
(小時候的回憶影響人是可以很深很深的 (所以西方先進國家都注重兒童心理學,是有根據的啊~),尤其是約翰跟麗娜是雙胞胎,特別有一種「你就是我,我就是你」的感覺,所以痛苦才會特別的深刻,幾乎是雙倍的痛苦。)
雖然是一個怪物,有可恨的地方,但是,這是他自己想做成的嗎?誰人一開始會把自己經營成一個怪物?過多的傷痛會扭曲一個人的心志,但為甚麼總有人在有意或無意之中給別人帶來傷痛,並在沾沾自喜?這比怪物更可恨更可怕吧?!
最後,約翰終於知道了自己的名字,他會滿足嗎?應該滿足吧……
至少他可以從父母給他的名字知道父母如何看待他的心意,他會意會到吧。
名字也是一種回憶,包含著父母對兒女的祝福和期望。
所以才會有……最重的罪是--奪走人的名字。
只是不知道約翰用怎樣的心情去面對自己的名字。
他還有一個一直解不開的謎。是他,還是妹妹?媽媽的選擇是怎樣作出的?
他是帶著怎樣的一個心情離開的呢?
曾經可以冷靜得把思考與感覺分開的約翰,如何重新面對自己的感覺呢?他應該會面對吧?還是繼續逃避?
人,無論做的抉擇是甚麼,到最後也會有反悔的時候吧?
不悔的心情能夠堅持到甚麼時候呢?
總會想:如果那個時候……就好了。
不論抉擇的「動機」是甚麼,總會被「結果」所掩蓋吧。
不管媽媽選擇的是誰,也造成了約翰自覺害了妹妹的想法,不論是因為救約翰而棄麗娜,還是因為想救麗娜而留錯約翰。或許是因為這樣,約翰才會不惜一切抹滅自己的存在,以換取麗娜的原諒 。
我有一個想法,就是,他們的母親可能已經知道約翰是天生的天才(他們的母親是研究遺傳學的),為了不想約翰被栽培成像希特勒這樣的人,所以才忍痛作出這個選擇的。他們的母親是一個非常聰明的知識分子,也了解當時的政治形勢,對於很多大是大非的事情,她會去衡量及作出取捨。作出這個選擇,我想她一定有自己的苦衷,也明白她面對的痛苦。身為孩子的母親,我相信她不會分不清親生的兒女,即使是雙生兒。只是,很多事情約翰不明白,也沒有機會去讓他明白。
麗娜已經原諒了約翰。
只是這個代價實在太……
怪物,是極惡的吧?還是本身就是一種悲哀?
Feeling: 無奈 + 悲哀。
蒲澤直樹先生《MONSTER》這套作品真是非常的好,值得推薦。有點特別的是,當中並沒有我特別喜愛的角色(或者說這是很少有的我並沒有迷上動漫中的角色吧)。主角天馬是一個正面的角色,但是我並沒有特別喜歡他。雖然約翰帶著的是陰暗,但我並不認為他與天馬是相對的存在,至少,有一點我覺得他們很相似,就是他們都不遺餘力的用自己的方法證明自己的存在及價值。而且,都同樣地,背負著傷痛。
或者,他們從一開始就是被套在密比烏斯環上的兩個人吧!所以才會有如此迂迴的命運。有時相遇,有時分開,他們都有著相同的「點」,卻沒有相同的「線」。
只是,在我的立場來看,「原諒」這兩個字太不實在。我沒法單憑「悲哀」的感覺原諒為他者帶來不幸的行徑。畢竟,在這個「世界」裏悲哀的事情太多,在還未看清楚的時候,已經在不知不覺中發生著......
到了最後的最後,那個時候,「我們」也得付上代價。
這就是「我們」生存著的「世界」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